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方站: 武汉 黄石 襄阳 荆门 宜昌 黄冈 鄂州 十堰 孝感 荆州 更多
您的当前位置:湖北公务员考试网首页 >> 申论资料 >> 申论范文

湖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: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

Tag: 湖北省公务员申论范文 2014-01-10 字号: T | T | T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
  2013年湖北省公务员考试已结束,接下来考生可着手准备2014年湖北公务员考试,在湖北公务员申论考试最后一个环节时论证写作,但是在一定意义上,它才算是申论的真正开始,因为论证才是申论考试的核心,它要求考生充分利用给定材料,切中主要问题,自拟标题,全面阐明、论证自己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题或主要问题的基本看法。要求联系实际、观点阐明、中心突出、内容充实以及语言说服力强。
  为考生能在2014年湖北公务员考试中拿到优异的成绩,湖北公务员考试网(
http://www.hbgwy.org/)特发布一系列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,以便更多的了解公务员申论考试题型,同时考生也可结合2014年湖北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进行复习,梳理自己申论应该的答题思路。
  给定资料:
  1. “名校高价招富家子弟济贫”、破除“唯名校论”、“教师公务员化”、改变高考录取方式、调整城乡 倒挂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......
  “雷人”之作也好,中肯之言也罢,各种追求教育公平的建言在“两会”产生思想碰撞,令教育制度中 看似“公平”的不公平现象无处遁形。
  有政协委员提出:“名牌大学的思想应再解放一点。富人的子女要读这些名牌大学,差一点分数都 可以收,但要高额收费。然后,把这些富人掏出来的钱,用来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大学,最终实现教育公 平。’’此言看似贫富学子各取所需,但细究之下,却难有公平可言。
  诚然,中国仍存在因贫穷而失学的学子。为实现贫富孩子平等受教育权提出建议,其行可表。但此 举无疑将使富家子弟“通过不等价交换回避高考制度,进而迈入高等学府”,本质上将名校受教育权货币 化,更无异于宣称“十余年寒窗苦读不敌几枚臭铜板”。
  富豪子弟若能通过此种“劫富济贫”行为成功上位,必将挤占其他学生的教育资源。以牺牲高考制度 “公平性”和平等受教育权为代价,去追求所谓弱势群体的“教育公平”,恐将落得愿望虽好、效果堪忧罢了。
  此外,近年来屡受指责的高考制度“地区歧视”,也在教育公平的争论声中又成为众矢之的。
  高校招生按地区录取的方式,表面上颇有“因地制宜”、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”的味道。全国人大代 表、河南工商联副主席王刚称同一分数线在不同省区可能相差超过百分,这使一些生源大省的师生每年 都要“自相残杀”,不仅浪费人才,让“教育公平”成为一纸空文,更催生了 “高考移民”等急功近利的现象。
  因关注度高,高考制度中涉及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似乎更容易被发现。与之相比,由于优秀教师被城 市“倒吸”等原因,导致农村孩子教育起点公平受损的现象则“隐藏”得更深。
  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慨叹农村学生是输在了起跑线上。”更有人大代表形象地用 ‘‘爷爷奶奶教小学、叔叔阿姨教初中、哥哥姐姐教高中”反映农村中小学教师“年龄倒挂”现象。
  城、乡教师在工资、生活条件等方面形成巨大反差,不能吸引优秀教师,进一步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 滑。“年龄倒挂”现象更让人意识到,大批教师退休后,农村地区教师断层严重,由此,城市与农村之间的 教育不公平恐将被进一步拉大。
  过去人们希望“人人有学上”,现在则要求“人人上好学”。这在当下家长追逐“重点中小学”的现象 中可见一斑。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本无可厚非。但是,诚如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 时所说,“上好学校与家庭背景联系越来越紧密了”,从中小学就出现了 “分层”现象,势必进一步拉大教 育差距,要实现教育公平,就要逐步淡化重点学校直至取消重点学校。
  古人“孟母三迁,择邻而处”,是为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;但如今,要解决教育不公,仅靠孟母之“迁” 恐难实现,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才是根本解决之道。
  2. 2011年3月14日召开的上海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传出消息,“十二五”期间,上海将以常住人口而 非户籍人口为基数,并考虑各学段生源波动特点,形成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机制。到“十二五”末 期,上海将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布局与人口分布结构相适应,基本满足常住人口适龄子女教育需求。
  这意味着,上海的基础教育,将不再以满足本地户籍人口适龄子女需要为出发点,而是将保障所有 常住人口适龄子女的基础教育需求作为发展目标。这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求学问题的长效机 制,符合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。
  有关资料显示,外来常住人口以及出生人口数,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基础教 育资源再以户籍人口为基数配置,必然出现配置严重不足的问题。即便短期临时解决,也将由于没有长 效机制做保障,而可能存在资源短缺、保障不力的各种隐忧。
  “十一五”期间,上海在保障非本地户籍人口适龄子女求学方面,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通过优先安排 进入公办学校就读、政府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等方式,至2010年秋季开学,共有47. 05万名农民工同住 子女在沪接受义务教育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事先未将非户籍人口适龄子女的入学全面纳入规划,教 育部门在解决其升学问题时,难免处于被动与救急状态。
  近年来,随着国家规定的以“流入地为主、公办为主”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落 实,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中的义务教育已基本不成问题。但由于缺乏相应保障机制,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积 极性,这一问题也不时反弹,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求学时,不时吃闭门羹,或被要求交择校费、借读 费。要长远解决问题,一方面需加强省级教育经费统筹,探索经费跟学籍走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; 另一方面,则需地方政府改变教育资源配置模式,主动考虑将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,纳入规划。上海的 这一做法,值得在其他地方推广。
  当然,从教育公平角度看,仅仅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的义务教育,还远远不够。根据国家 《教育规划纲要》,还应进一步探索他们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当地升学问题。此前,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 “两会”期间表示,将以上海、北京两地为试点探索解决这一问题。为此,以常住人口为基数来规划教育 发展,不应仅停留在学校资源配置上,还应深入到扩大教育公平的其他领域、其他层面。
  作答要求:
  千秋大业,教育为本。国家社会的发展依靠的是广大群众,而教育的不公平,限制了获得良好教育 的人数,不能给社会输送足够多的合格人才,与和谐社会的理念相悖,教育的不公平有很多原因,请参考材料,谈谈你的见解。
  要求:观点明确,分析恰当,条理清晰,不超过400字。
  解题点拔
  题目要求对教育不公平现象原因谈谈个人看法。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,涉及千家万 户,惠及子孙后代,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,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,在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促进教育公平,保障社会公平,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客观要求。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涉及国家财政投人、居民收人不同、地区经济差异、教育政策、 人们的传统观念等多个方面的原因,要想彻底解决教育不公的现象,必须多管齐下,深人源头,把教 育问题放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重要位置,加大投入,制定各项措施,健全法律制度,为实现教育公 平提供坚实的保障。
  参考答案
  教育不公平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,我国当前还存在着很多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。
  (1)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的差异是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,与城乡二元结构相适应的一系列制度 安排例如户籍制度、社会保障制度等是中国城乡教育差距形成的制度根源。
  (2)城市主义取向的教育政策,是造成和加剧城乡教育差距的直接的内部因素;“分级办学”体制下 的教育投资政策、重点校政策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政策、高考录取中的按地区分配指标政策。
  (3)城镇居民的工作单位性质是我国社会分层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标准,仍然影响居民的生活条件及 其子女的教育机会。
  (4)家庭经济收人的差距拉大,致使各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,产生新了的教育不公平。
  (5)由于行业和职位不同所构成的差距扩大,人为地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。
  拓展范文
      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
  改革开放以来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,在全国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,我国教育事业取得 了历史性的成就,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发展,是实现现代化的奠基工程,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已经并将继续做出巨大贡献。面对新形势新问题,我们必须抓准教育工作的主要矛盾,把握好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节奏,调整好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,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发展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。
  一、坚持教育工作的“两个为本”,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
  以人为本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。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,要发展必须依靠 人,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。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,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,必须鲜明地、全面 地体现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。
  第一,教育以育人为本,以学生为主体。育人为本,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 学校的根本任务;要以学生为主体,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,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,一切着眼于调动和 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。育人为本,要坚持德育为先。
  第二,办学以人才为本,以教师为主体。教育大计,教师为本,人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。我 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这支队伍,坚定不移地建设人民教师这支队伍。一方面,要大力提高教 师素质,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。
  第三,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。使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,是教育工作贯彻 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,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。
  要做到这一点,一定要满足、引导好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。
  二、坚持教育工作的“四个统筹”,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
  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,要坚持统筹兼顾和突出重点相结合,形成全面协调的发 展局面,必须科学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。
  第一,统筹教育规模、质量、结构、效益的协调发展。要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。要从根本上满足 现代化建设需要,满足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,教育规模还要进一步发展,但应该是一个高质量的发展。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,要以提高教育质量应该作为工作的重心。
  第二,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,必须把握好各 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、节奏,既要促进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,又要促 进各类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;既要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,又要进一步加快民办教育的发展;既要根据发 展阶段的不同突出战略重点,又要兼顾全面带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。
  第三,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。统筹城乡教育,关键是要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 位不动摇。统筹区域教育,重点是扶持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,努力缩小东中西部的差距。除了已经开始 实施的西部地区“两基”攻坚计划之外,还将加快落实教育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。同时,积极推动 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教育振兴,促进中部教育崛起,加快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。另 夕卜,要促进区域内部教育的均衡发展,首先是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。
  第四,统筹教育事业的改革、发展和稳定。一是坚持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,以改革创新求发 展。二是不断促进和扩大教育开放,以开放促改革发展。三是坚持从严治教、强化管理,促进教育事业 健康发展。
  中国未来发展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关键靠人才,根本在教育。新世纪,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 战,我们要优先发展教育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,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 更多优秀的人才。

 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:
  湖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:"喝不起"的奶

更多
RSS Tags
返回网页顶部
CopyRight 2013 http://www.hbgwy.org/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-12
(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)XML